钨多酸抗艾滋病病毒活性

钨多酸图片

多酸化合物有广泛的用途,除了传统上用作催化剂外,应用领域逐渐延伸至分析化学、临床化学和生物化学,而其表现的抗HIV活性、抗肿瘤活性和抗病毒活性,已引起医药界人士的高度重视。

钨多酸结构多样,可以引入具有潜在医学价值的稀土元素,还可以在分子表面衍生有机基团,提高生物药效率。尤其是近年来发现钨多酸具有良好的抗艾滋病病毒活性,这使钨多酸的研究具有诱人的前景。

目前报道的具有抗病毒活性的多金属氧酸盐中,杂多钨酸盐及取代型杂多钨酸盐占有相当的数量。1972年,Michelon等发现了锑钨酸盐(NH4)17Na[NaSb9W21O86],后来人们称之为HPA-23,其具有广谱抗病毒性。20世纪80年代后期,HPA-23曾作为治疗艾滋病(AIDS)的药物应用于临床,但抗艾滋病毒活性较低,对肝、肾有明显毒性以及减少血小板等副作用,所以人们终止了它对AIDS病的治疗。从这一时期开始,人们展开了修饰多金属氧酸盐结构的研究,以寻找高效、低毒、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多金属氧酸盐。

20世纪90年代,Yamase发现Keggin结构的K7(PTi2W10O40)•6H2O(简称PM-19)具有抗艾滋病毒HIV-1和疱疹病毒HSV-1、HSV-2等病毒的活性,它在抗病毒作用方面与HPA-23类似,能抑制HIV的逆转录酶,但抗HIV活性以及毒性方面远优于HPA-23。PM-19对由HIV引起的细胞病变作用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,并且动物试验结果表明效果很好,很有希望应用于临床。与此同时Hill等报道了一系列钨硅取代型杂多化合物的抗HIV活性,并探讨了分子大小及电荷密度等因素对杂多化合物抗HIV活性的影响。1994年Hill等从13种结构类型的204种多酸的研究中得出结论,最有效的抗HIV多酸药物绝大多数是钨多酸。

20世纪90年代末,Hill等报道了铌取代杂多化钨酸盐有较好的抗HIV-1的活性,其中Cs7[S(NbO2)3W9O37]是最有效的化合物之一,其半数有效浓度为1.0μmol/L,半数毒性浓度为100μmol/L。刘术侠等采用控制电位电解法合成了Keggin结构钨磷杂多蓝的稀土镨盐,并对其进行了抑制MT24细胞(淋巴细胞)增值实验及抗HIV活性研究,发现它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及较高的抗HIV活性。随后,又合成了Keggin结构的钨磷、钨硅、钨锗、钨砷[26]两電子及四电子稀土钐盐杂多蓝,并进行了系统的细胞毒性测定及抗HIV活性实验,发现Keggin结构钨硅、钨锗四电子稀土钐盐(HPBR-2)具有较高的抗HIV活性,其中钨锗四电子稀土钐盐具有较高的治疗指数(TI)。研究表明,Keggin结构钨磷、钨硅、钨锗、钨砷钐盐形成杂多蓝后,抗HIV-1活性均有所增强;而且随还原电子数的增加,TI值有增大的趋势;杂多蓝具有比母体更好的抗碱解能力,对氧化还原、酸、碱有更好的稳定性,在生理条件下可稳定存在,同时引入稀土元素具有潜在的医学价值。近来, 刘术侠等又将有一定药物活性的甘氨酸引入还原态Keggin型钨系杂多化合物中,以希望在多酸型抗AIDS药物研究中有新的进展。

K10Na[(VO)3(SbW9O33)2]•26H2O(PM-1001)和K11H[(VO)3(SbW9O33)2]•27H2O(PM-1002)具有良好的抗HIV活性,并且对其他的病毒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,表明其具有广泛的抗病毒谱。此外,其他一些杂多钨酸盐对不同的病毒均显示了一定的抗病毒活性,说明杂多钨酸盐具有抗DNA和RNA病毒的广泛性和选择性。